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 > 扫厅堂下厨房之外,劳动教育还有哪些新内涵? 正文

扫厅堂下厨房之外,劳动教育还有哪些新内涵?

2025-07-06 07:10:13 来源:心惊胆颤网 作者:焦点 点击:876次

文/王钟的扫厅

你多大时学会做饭的?面对这个问题,已经成年的堂下90后、00后恐怕不好回答。厨房在餐饮业高度发达、劳动外卖服务遍地开花的教育当下,“会做饭”已然成为一种稀缺技能。还有涵不少人对做饭的新内热衷,仅限于“朋友圈厨艺大赛”举办时刻。扫厅

这种状况,堂下或许将在更年轻的厨房一代身上发生改变。日前,劳动教育部正式印发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》,教育将劳动从原来的还有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,并发布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。新内其中,扫厅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板块,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卫生、烹饪、整理收纳等,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、传统工艺制作等,服务性劳动则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。

以烹饪为例,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烹饪技能,如三四年级的学生要会煮鸡蛋、水饺,五六年级的学生要会做西红柿炒鸡蛋,初中生则要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,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~4道菜等。对鲜少走进厨房的孩子来说,新出台的劳动课程标准不仅新鲜,也在很大程度上充满挑战。

平心而论,劳动课程的不少项目都可以找到专职人员“代劳”。现代社会的特征是高度分工,拿餐饮业来说,城市里到处都是餐馆,外卖服务更是遍地开花。人们难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:点个外卖省时省力,为什么还要学习做饭?

对于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而言,人们可以“备而不用”,但很难在必须使用时“临时抱佛脚”。受疫情封控影响,很多人过上了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。在这样特殊时刻,掌握更多劳动技能,对保障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。即便不是因为疫情,会做几道拿手菜、会种植几种蔬菜、掌握一两门手艺,不仅能给生活加分,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好办法。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”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劳动同样抱以很大期许。

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削弱,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,服务业价格可能水涨船高。在生活水准整体更高的发达国家,亲力亲为的劳动依然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态,点外卖、上门家政等有偿劳动服务反而是偶然为之的享受。年轻一代掌握更多劳动技能,有利于应对时代的变化。

尽管中小学很早就有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,但过去的“劳动课”,要么是集体参与的大扫除,要么是简单的手工课,整体来看。学生参与度和体验度不足,课程实用性也有所欠缺。学生在劳动课取得好成绩,在生活中却未必熟悉一针一线。如今,教育部门丰富劳动课程内容设置,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劳动能力。过去,劳动教育更多被认为属于家庭教育的职能,但是,如今年轻的家长可能自己对劳动技能都比较陌生,由学校主导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有很大必要。

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劳动教育的范围、深度和强度尚有距离。比如,从2008年9月起,英国将烹饪课列为11~14岁学生的必修课,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且通过,不及格就不能毕业。德国的劳动教育同样重视家政实践,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烹饪、清扫等劳动技能,还要学习理财、营养知识等常识。总而言之,让学生掌握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,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劳动教育不是为了考核,不能成为形式上的“走过场”。劳动教育追求的应当是“人人合格”“人人过关”。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,掌握烹饪技能不是为了当大厨,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家常菜;学会种植技能也不是为了成为职业农民,而是能够补充生活所需。因此,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要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,而不能将劳动课程当成纳入考试排名的新指标。

劳动创造生活,劳动更能带来乐趣。对于真正热爱劳动的人,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。当前,很多城市“打工人”在工作之外,常常感觉缺乏享受生活的时间,对家务劳动自然也“对付着过”。创造更好的劳动氛围,需要将更多人从“内卷”的压力中解放出来。推广劳动教育,也呼唤张弛有度的社会生活,让青少年对未来展示劳动技能充满信念。

在机器和技术不断替代人力的现代社会,劳动课程设置也应与时俱进,跟时代发展同频共振。与过去的劳动课相比,新近出台的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加入了三维打印技术、激光切割技术、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应用的内容,给劳动注入了新内涵。我国要保持制造业大国的优势,需要培养和发掘一批“大国工匠”,劳动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对技术岗位的兴趣,为制造业输送新鲜血液。

与此同时,劳动课也不能抱残守缺,拿落后的劳动方式要求下一代。比如,洗衣机已经替代了多数手洗衣服的工作,家用吸尘器也越来越普及,学会使用和维护机器同样属于劳动。借助现代技术的便利性,满足生活实际需求,这样的劳动才是接地气的。

马克思认为:“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。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。”开展劳动教育,不是让学生“吃苦”,而是让学生从劳动中找到获得感、谋求一种自我实现。当代青少年群体中,“躺平”的是极少数,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,劳动教育就是旨在启迪青少年参与奋斗、感受奋斗。从劳动中感悟生活,生活也会报之以歌。

作者系媒体评论员

作者:探索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